假如她还在,这场战争绝对打不起来
俄乌战争打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呈现出持久战的趋势,无论战争结果如何,在政治方面俄乌都是输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大部分成本都将由欧盟特别是德国承担。这场战争后,德俄之间的合作会产生很深的裂痕,英美则会成为这场战争最大赢家,亚欧大陆一体化进程被大大推延甚至中止。
其实,有一个人如果还在任的话,本可以阻止这场战争,那就是默克尔。
1954年,默克尔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也就在前两年,普京出生。说来也是巧合,这两个人后来一个成为欧盟最有权势的人,一个成为俄罗斯的领袖。
出于一种宗教使命感,默克尔出生后不久她父亲就从富裕的西德搬到了贫穷的东德。由于东德政府强调无神论,因此作为牧师家庭,默克尔一家人经常遭到监控,饱受摧残。
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叠加严厉的家庭教育,很小的时候默克尔就养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她认为保持缄默是一种高尚、正派的表现,这恰好跟德意志民族的整体气质相符。上学的时候,默克尔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情绪非常稳定,遇到困境和挫折的时候可以保持理智和耐心。默克尔后来一直读到物理学博士,这就使其变得更加严谨。由于当时东德是苏联的卫星国,默克尔也学过俄语,对俄国文化非常精通,这就使她后来在处理对俄关系的时候游刃有余。
沉浸于科学实验的默克尔:
28岁的时候,默克尔第一次遭到人生变故,她离婚了,在保守的东德社会,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很容易遭到周围人嘲笑和非议,但她没有理睬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而是继续坚持学术。博士毕业后的默尔克进入了一家科研院所,领着微薄的工资,埋头于各种实验之中。正常情况下,默克尔可能就会这么一直干下去,一辈子默默无闻。
但1990年两德统一,改变了默克尔的命运。在目睹了国家统一后,默克尔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去从政。默克尔是幸运的,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为了笼络东德民心,加速国家融合,大胆启用东德的政治新人,其中就包括默克尔。她被任命为妇女及儿童部部长,这个职位没有太多权力,更多是起到宣传作用,以表示东德人也有做官的机会。但默克尔却在之后4年的时间里,展示了自己超强的政治能力,在她的努力下,德国通过了很多保障妇女和儿童权利的修正案,大大促进了男女平等,这些是前几任部长加起来都没能做到的。这就使德国政坛对她刮目相看。
后来默克尔在政坛蒸蒸日上,直至2005年赢得德国大选,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也是两德统一后第一个东德人身份的总理。上台后的默克尔体现出了超强的格局和战略定力,她顶住党内压力,放下立场继承了作为政治竞争对手的前任总理施罗德的政治遗产,包括削减社会福利、改革劳动力市场等政策。这些政策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德国经济发展,但却遭致选民反对,默克尔很多同僚都劝她不要为了这个而得罪选民,但她还是把这些政策保留了下来。
事实上二战后德国一直执行韬光养晦的战略,出了很多优秀的政治家,以致于德国从分裂的战败国逐步成为欧盟的领导者。
二战后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推动德国和法国这对历史宿敌和解,并促使《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署,这就成为后来欧盟的雏形。
1970年,华沙之跪:
德国第四任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华沙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为那些被纳粹德国杀害的死难者默哀。有个评论很经典:“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却是德意志民族。”勃兰特的下跪打破了德国的外交僵局,使东欧国家与德国实现谅解,德国也彻底改变了国际形象,使之在3年后成功加入了联合国。这就为德国后来借助欧盟的力量重新成为世界大国埋下伏笔。一个可以对照的例子是日本,日本至今不愿意为二战罪行道歉,因此尽管90年代日本是东亚经济领头羊,但东亚各国在政治上都不愿意与日本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日本曾经尝试推动的亚元和东亚经济联盟也只能告吹。
1990年,德国借苏联之手,完成国家统一:
德国第六任总理科尔,最大的政绩是推动两德统一。其实德国统一的难度非常大,因为“盟友”英法美对此都持反对态度,从地缘上他们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但科尔借苏联内外交困的局面,以经济援助为条件,以苏联为后盾完成了国家统一,这就让西方大跌眼镜。不仅如此,德国统一后,科尔还推动欧洲货币一体化,为后来欧元的诞生奠定基础。
德国第七任总理施罗德,其政绩包括:1、反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此来谋求德国话语权;2、削减社会福利,改革劳动力市场;3、把制造业打造成德国经济核心。毫无疑问,施罗德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政客相比,政治家做的决策更加长远,哪怕会牺牲短期利益。施罗德的政策在当时饱受质疑,被削减了社会福利的选民后来联手把他赶下了台。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德国不像美国那样去搞金融和服务业,而是要搞又脏又累的制造业。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德国人才明白了施罗德的用心良苦。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相比,重视制造业、削减社会福利的德国最终扛过了全球金融危机,从90年代末的欧洲经济病夫成为欧洲经济发动机。毫无疑问,施罗德是个具备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他宁可下台也要促成德国经济转型。而且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施罗德还跑去当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与默克尔一明一暗守护德俄之间的能源合作。
作为施罗德之后的德国领导人,默克尔放下了党派之间的分歧,完全继承了施罗德的政治遗产,并一直干了16年。但很可惜,默克尔用人失察,她的继任者朔尔茨,却没有前几任总理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魄力。
2005年,默克尔宣誓成为德国总理:
默克尔上台后的第一任挑战是欧债危机。欧债危机实为美国给欧盟埋的雷,1999年欧元诞生,美国曾试图通过科索沃战争来打击欧元,但最终失败。不甘心的美国人于是决心给欧元区埋雷,2001年,美国通过给希腊做假账的的方式,让希腊政府债务率大大降低,并成功将希腊送入欧元区。之后,美国又通过各种资本工具,引诱希腊借债,最终使其债务累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依赖航运和旅游的的希腊经济陷入衰退,政府面临破产,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不仅如此,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也面临类似问题,一旦欧债危机处理不当,欧元区就得解体。
很快压力就都转导到了德国这边,因为作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且长期实行严格财政纪律,各国都希望拥有财政盈余的德国给与救济。但默克尔深知靠放水来救经济,只会治标不治本,如果想彻底解决危机,只能选择紧缩财政的方式。但当时希腊政府直接选择躺平摆烂,以退欧为威胁逼迫德国救济。不愧是政治强人,默克尔顶住舆论压力,公开表态:“如果希腊不执行财政紧缩,继续选择高福利政策,德国将放手让希腊退出欧元区。”这就把希腊人吓傻眼了,因为离开欧元区,希腊啥也不是,他们本来就是想多讹点钱,没想到默克尔却如此强硬。
默克尔被希腊人抹黑成希特勒的继承者:
出于怨恨,希腊人将默克尔抹黑成纳粹,造谣她是希特勒的外孙女,欧盟的舆论也认为默克尔想趁欧债危机的机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统一欧洲,完成第三帝国没能完成的使命。
不过3年后,舆论完全变了个调,因为事实证明默克尔的路线是对的,救济只会培养懒汉,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无节制的政府开支和高昂的社会福利,这种讨好选民的手段只能维持一时不能维持一世。采取财政紧缩的希腊最终走出了债务危机,其他南欧国家也陆续走出衰退。德国最终避免了欧元区分裂,也稳定了经济,坚持了严守财政纪律的传统。由于没有靠放水刺激经济,德国宏观杠杆率不升反降,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成功实现去杠杆的大国,房价也控制在较低水平。
默克尔的第二任挑战是克里米亚危机。克里米亚危机的背景是美国煽动乌克兰加入北约,来挑唆俄乌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克里米亚是俄罗斯黑海舰队驻扎基地,克里米亚丢失会导致黑海舰队垮台,俄罗斯丧失最重要的出海口,沦为实质性内陆国(俄罗斯虽然海岸线漫长,但大多数港口常年封冻)。被逼到绝路的俄罗斯不得不先发制人,占领了克里米亚。
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默克尔与普京据理力争:
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默克尔与普京打了几十通电话,质问普京为什么在不告知她的情况下出兵。普京虽然想反驳,但默克尔据理力争,辩得普京哑口无言,一向强硬的普京最终也不得不服软。默克尔对普京发出警告,说德国将带领欧盟对俄罗斯展开经济制裁,让普京做好心理准备。当然默克尔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强势的女人,相比于辩论她更擅长倾听对方的诉求。在多次沟通之后,她逐渐了解到普京的无奈,于是她也对这个男人进行了适度安抚。
另一方面,尽管西方世界要求德国对俄强硬,但德国并未按英美要求的那样与俄罗斯断绝经济往来。会说俄语、精通俄罗斯文化的默克尔深刻理解俄罗斯的处境,德国和俄罗斯均是美国霸权的受害者,二战后德国被英美肢解,冷战后苏联被英美肢解,她非常能理解俄罗斯对国家安全的诉求,一战的爆发就是因为各国对国家安全的的绝对追求。默克尔心里面明白:美国支持乌克兰并非出于正义,而是为了私利,是想通过乌克兰把欧洲拖下水。她也深信假如有一天德国想摆脱二战战败国身份,重新做一个政治大国,就必须借助俄罗斯的力量,赶走驻德美军,因为只有俄罗斯才具备在军事和政治上抗衡美国的能力,德国的工业加俄罗斯的资源足以保证形成一个超级强权。曾经德国借苏联之手完成国家统一,未来德国也有机会借俄罗斯之手完成欧洲统一。
因此默克尔一直不愿意对俄罗斯发动最严厉的经济制裁,她知道让一个核大国陷入贫穷只会导致其更愿意通过军事冒险来转嫁国内矛盾。不仅如此,默克尔还顶住美国的压力,主导修建与俄罗斯之间的“北溪2号”,试图绕开乌克兰与波兰等反俄国家与俄罗斯进行合作。虽然“北溪2号”只是一条能源线,但正如当初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一样,经济合作是政治和解的基础,默克尔希望通过加强德俄经济合作,来培养更多的亲俄派,扭转国内反俄舆论,推动德俄和解。欧共体的诞生建立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未来欧洲合纵国的诞生也应该建立在德俄和解的基础上。
正因如此,默克尔在任期间,德国对乌克兰加入北约/欧盟的事宜并不感兴趣,默克尔公开警告如果乌克兰政府军进攻乌东地区,德国将袖手旁观。在北约内部探讨关于吸纳乌克兰加入的会议上,德国也多次投反对票。2015年,默克尔推动了《明斯克协议》的签署,协议规定乌克兰政府军和乌东地方武装之间停火,在承认乌克兰主权的同时,保障乌克兰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自治地位,这就缓和了俄乌局势。
英美通过推动叙利亚战争,批量制造难民:
在尝试利用欧债危机和克里米亚危机来搞乱欧盟未果后,2015年,英美又引爆了叙利亚难民危机。英美一手推动了叙利亚战争,制造了上百万的难民,这些难民在舆论的引导下,纷纷涌入欧洲。起初,默克尔的态度非常坚决,不接受任何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她认为叙利亚战争是英美主导的北约发动的,德国乃至欧盟没有义务去接收难民。
3岁儿童海滩遇害照成为欧盟接收难民的导火索:
2015年9月,英国《每日邮报》公布了一张叙利亚3岁儿童海滩遇难的照片,导致欧洲民意沸腾,左派特别是白人左派纷纷要求政府接收难民。为了维护欧盟政治声誉,避免欧盟内部分裂,叠加难民可以为老龄化的欧洲补充劳动力,默克尔最终同意了接收的请求。这就使其在后来遭到了巨大的抨击。
中东难民进入欧盟后,由于跨文化跨宗教等原因,引发了多起恶性治安事件。本来吧,哪个地方都会有犯罪事件,概率大小的问题而已,但被英美资本操纵的媒体大肆炒作移民犯罪问题,将事态扩大化。当初要求默克尔接受难民的人摇身一变,主张把难民都赶出欧洲,并认为默克尔要为欧洲难民危机负责,默克尔的形象一下子成欧洲救世主沦为欧洲灾星。2016年,不愿承担接收难民义务的英国横插一刀,选择了脱欧,欧盟又一次面临分裂风险。
默克尔此刻承受了太多孤独,很少有人能理解她曾经做决定所面临的艰难。那些过去支持她的民众很多对她颇有怨言,政治盟友也刻意与她保持距离,不断有各种流言蜚语传出,说她想通过引进移民来更换欧洲的血统。有时候舆论就是那么地无情,一个人之前被捧得越高,跌下来的时候被踩得就有多重。辉煌的时候门庭若市,落魄的时候无人问津。
得益于从小养成的情绪稳定的习惯,默克尔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她妥善处理了英国脱欧的问题,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并对意大利等想脱欧的国家进行敲打,压制了欧盟内部分离倾向。
默克尔多次顶住川普压力,拒绝对华施压: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川普以撤军等手段为要挟,多次要求欧盟对中国发动经济制裁,但默克尔拒绝了,她在中美贸易战里面选择了多边主义,而不是为美国火中取栗。不仅如此,在德国的牵头下,中欧贸易协定谈判取得进展,德国与中国一同扛起了全球化的大旗。事实上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一直游走于中、美、俄三国之间,拒绝选边站,有时候也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使其能在中美俄的斗争中捞取到最大好处。
默克尔是西方访华次数最多的领导人:
默克尔执政16年来,有12次访华经历,在经济上,德国非常重视中国的庞大市场和发展潜力,也愿意推动中欧共同进步。在政治上,她很清楚中德在反对美国霸权方面有共同诉求。尽管默克尔有时候也会表达一些反华观点,但这也是迫于形势。对于外国领导人来说,我们不要看她做了什么,而要看她能做什么。
2021年3月乌克兰政府军向东乌发动进攻:
拜登上台后,美国一改川普时期的孤立主义,全线出击。在欧洲,美国煽动乌克兰局势,以许诺乌克兰加入北约为诱饵,怂恿乌克兰政府军对东乌开火,俄乌局势在2021年3月起急速恶化,两国面临战争风险。
默克尔多次充当俄乌之间的的调解人:
这个时候是默克尔站出来当救火队长,她继续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当泽连斯基询问德国是否会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时,她直接说:“这不可能!”默克尔在的时候,任凭北约如何威逼利诱,德国一颗子弹都没卖给乌克兰过。拜登多次施压要求德国放弃修建“北溪二号”,但默克尔依旧顶着压力将其修建完毕,以保留德俄经济对话的生命线,她甚至试图推动欧盟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默克尔在任上的时候,德国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乌克兰局势恶化,既防止过度刺激俄罗斯,也敲打乌克兰的军事冒险主义,使俄乌局势整体保持平衡。
但很遗憾,默克尔的克制也遭到了舆论强烈反对。不过有趣的是,右翼批评她对俄罗斯太软弱,是普京的帮凶,是俄罗斯派来的间谍;左翼批评她想借乌克兰危机拓展在东欧的影响力,置乌克兰的安危于不顾,缺乏同情心。美国对其冷嘲热讽,经常煽动舆论攻击她;东欧国家对其百般羞辱,她去波兰访问的时候差点被扔鸡蛋。也许是看透了政客之间的尔虞我诈,也许是受够了选民们的反复无常,2021年德国大选默克尔放弃了参选,没有选择连任。而是交出了手中的权力,将德国大权交给了继任者朔尔茨。
默克尔卸任前最后一次访问俄罗斯,普京献花并表示感谢:
2021年8月,默克尔最后一次以德国总理身份访问俄罗斯,普京在会谈开始之前给她送上一束鲜花,并感谢多年来默克尔对俄德关系的贡献,并向告诉周围人未来会很想念她。
普京与默克尔几乎一同步入政坛:
从政那么多年,默克尔与普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相互理解,惺惺相惜。德国统一前普京在东德工作过,会德语,也对德国经济和文化了如指掌。默克尔则会俄语,非常喜欢俄罗斯文化,二者之间可以不借助翻译进行交流。普京和默克尔共同经历了两德统一和苏联解体,在冷战结束后几乎同一时间步入政坛,彼此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能以对话的方式管控分歧,从源头处化解危机。
普京和默克尔互相深知,也互相欣赏:
普京是真心难过的,因为默克尔离任之后他在欧洲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对话的人,也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听自己内心诉求的人。因此这次见面既是告别,也是伤心。
普京一直将默克尔视为知己:
普京是非常孤独的,不仅不被大多数欧洲领导人认可,在国内也不被很多手下人理解,俄罗斯很多官员更多是敬畏普京而非理解普京,反倒是默克尔这个外国元首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硬汉普京对默克尔也会展现出温柔的一面:
普京似乎已经预料到了默克尔离开之后的结局,他知道默克尔离任后欧盟将群龙无首,任由美国摆布。在多年老友离别之际,哪怕是以硬汉为人设的普京也流露出了难过和不舍之情。
默克尔也遗憾,她理解普京内心的孤独,她也理解这个男人想要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的决心。默克尔卸任前,在波兰等国遭到冷遇,在美国遭到讥讽,被白人左派谩骂,被国内选民怪罪。在很大程度上,她又何尝不是和普京一样孤独呢?
2021年10月,默克尔正式卸任德国总理,交出了执掌16年的欧盟领导权。
默克尔的下台使拜登少了一个心头大患:
拜登笑了!美国苦心孤诣那么多年,无论是欧债危机、克里米亚危机、叙利亚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针对欧盟的手段均被默克尔一一化解,默克尔像一个太极拳高手一样使美国无从下手。现如今,他终于等到了默克尔下台的这一刻。当前德国白左已经做大,新上任的朔尔茨缺乏威信与战略定力,马克龙志大才疏且孤掌难鸣,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美国一刻也没有等待,迅速对欧盟施压,它很怕错过这个机会就得再等很多年。在美国的催促下,欧盟议会开始酝酿对俄罗斯展开新一轮制裁。由于德国新政府是多党联合执政,各派议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将个人和党内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至上,因此出于政治正确,纷纷投票要求对俄强硬。以致于朔尔茨刚上台就不得不中断了北溪2号,并加快新能源发展进程。事实上,一国能源政策不仅应该考虑经济利益,也应该考虑外交影响,发展新能源、淘汰旧能源意味着未来德俄经济合作空间大大减小。另一方面,默克尔走后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事宜无人再能阻挡,朔尔茨不敢得罪美国,在北约商讨吸纳乌克兰的会议上并未投出关键的反对票,乌克兰加入北约进入倒计时。普京很无奈,在多次抗议无效后,他毅然选择出兵乌克兰。
这场战争前后欧洲政客竟无一人能扛起大局,马克龙虽有反抗北约的决心,并多次声称北约“脑死亡”。但马克龙这个人志大才疏,反而喜欢到处作秀。他穿梭于俄乌之间,试图通过调停冲突来增加自己的政绩,结果被普京和拜登耍得团团转。普京前一秒答应他不会对乌克兰动手,后一秒俄军已经杀到了基辅城下。拜登一方面称赞他年轻有为,另一方面就从法国手里抢走了价值660亿美元的潜艇订单。英国也来横插一刀,跟法国争起了捕鱼权,甚至扬言要再来一次特拉法加大海战。俄乌战争爆发后,恼羞成怒的马克龙立马变了个调,对俄态度180度大转弯,并对俄罗斯发动核威胁,想为自己找回一些面子,结果反而让局势变得更不可控。
德国新总理朔尔茨则完全没有继承默克尔长袖善舞的作风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战争爆发后,面对沸腾的民意,他选择了自保,顺应民意加大对俄制裁,将个人政治前程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暴露出了政客自私的一面。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能只会享受权力,而不去承担义务,哪怕是民众不理解也好、周围人不支持也罢,在关键时刻政治家都应该站在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做决策。但很明显,朔尔茨没有施罗德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也缺乏默克尔那种灵活处事的手腕,他不愿意为了德国的未来而赔上自己的前程。最终他选择顺应民意,批准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推动欧盟将俄罗斯剔出Swift,哪怕大部分成本都由德国承担。其实他非常清楚将俄罗斯剔出Swift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无异于金融核打击,会根本性地摧毁俄罗斯经济,逼迫俄罗斯走向绝路,但他还是这么做了。朔尔茨还批准了德国提高军费的议案,虽然这符合德国的长期利益,但短期来看在当前欧洲局势恶化的背景下这会加剧欧洲各国军备竞赛,最终摧垮欧盟内部政治互信,这种互信恰恰是欧盟能保持稳定的基础。更糟糕的是,默克尔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北溪二号可能会被彻底废除,德俄和解的希望化为泡影。
所以很可惜,如果如果是默克尔还在任上,这场战争根本打不起来。因为默克尔不会断掉北溪二号,也不会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她会将危险化解于萌芽阶段。即便是战争打起来,默克尔也不会让局势如此失控,在这种关键时刻,她会顶着民意,拒绝将俄罗斯剔出Swift,因为如此严厉的金融制裁只会将俄罗斯逼到绝路。对于一个核大国来说,被逼到绝路意味着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也是英美乐于看见的。因为英美有核武器,核弹落不到它们头上。欧盟则不一样,除了法国外都是无核国家,如果爆发核战争,英美绝对会袖手旁观,欧盟完全不是对手,只能被动屈服。
从制裁手段也可以看出英美有多狠心,这完全就是把俄罗斯往死里逼的节奏,迫使其出手。英美肯定知道这么做的后果,那就是大大增加欧洲核战争的风险,但在知道这种后果的情况下还这么做,只能说明英美是真的坏。虽然国与国的关系有时候可以很无情,但英美毫无人性、毫无底线的做法还是让人震惊。
不得不感慨美国人发难的时机选得真好,恰好选在默克尔刚下台的时候。作为一个理性务实、善于对话沟通、坚持多边主义的领袖,默克尔的存在是欧洲稳定的基石。默克尔执政16年期间,抵御住了美国对欧盟的多次渗透,面对欧债危机、克里米亚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贸易战等挑战,她用丰富的外交经验与超出常人的耐心帮助欧盟这艘巨轮避开了很多冰山和海啸,也使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者之一。如果默克尔再干十年,很有可能会将俄罗斯拉入欧洲经济体系之中,以经济一体化推动德俄和解,让欧盟成为与中美并列的世界一级。可以说,默克尔是当代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也是欧洲局势的稳定器,她在任期间,欧洲没有爆发过大的战争,克里米亚危机很快就得到平息。靠着默克尔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德国通过欧盟这个杠杆来实现大国决心的目标越来越接近,欧盟也充分享受到了在中美俄之间游刃有余的好处。
但默克尔终有老去的一天,她的卸任使欧俄关系失去了稳定的对话窗口,也使美国找到了可以攻击的漏洞。不出普京所料,默克尔前脚刚走,美国后脚就成功点燃了乌克兰危机。如今俄乌战争有陷入泥潭的趋势,在英美的舆论煽动下,整个欧俄越来越对立,10年内都很难再看到德俄和解的可能。不管这场战争结果如何,战后各国之间的互信将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俄乌战争,使中欧关系未来也会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俄罗斯是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重要一环,欧盟则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欧俄两败俱伤最终也会导致中国受损。欧盟的前景很悲观,一方面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债务高企、消费萎靡,另一方面过去二十年欧盟也没能抓住互联网革命和新能源革命,本身还面临民族、宗教矛盾,未来欧元区面临解体的风险。
欧洲的灯光熄灭了,十年内我们都很难看到它再亮起来。这个现代文明的奠基者,是否会像中东那样陷入战乱,存在问号。
欧洲已无默克尔!